单项选择题---为题目类型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的二类区是( )。
(A)特定工业区
(B)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D)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2.下列关于环境标准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B)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
(C)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D)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3.环境标准实施的监督可分为自我监督和管理性监督,其中管理性监督主要由( )承担。
(A)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
(B)环境保护部门
(C)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D)环境监测部门
4.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一级环境风险评价的完整工作内容是( )。
(A)对事故影响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应急措施
(B)对事故影响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制定应急措施
(C)定量预测,提出防范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D)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程序的第一步骤是( )。
(A)源项分析
(B)后果计算
(C)风险识别
(D)风险评价
6.声环境功能区的4b类是指( )。
(A)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B)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
(C)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D)城市主干道
7.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一生态影响类》,以下不属于公路建设工程验收调查的重点是( )。
(A)核查实际工程内容变更情况
(B)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情况
(C)汽车尾气对公路收费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
(D)工程环保投资情况
8.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在向( )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汇报环保工作时,应将标准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A)上级
(B)同级
(C)地级
(D)市级
9.自我监督主要由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承担,其基本出发点主要是( )。
(A)达到法律法规要求
(B)达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C)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D)达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与标准要求
10.对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监督,一般为( ),以相应标准进行质量评定。对排放标准的实施监督,往往采用抽样测试检查制度,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以相应标准进行判定。
(A)临时采样点
(B)固定采样点位、固定频率的例行监测
(C)固定频率检测
(D)固定采样点定位
11.对于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特别是事故排放时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 )。
(A)管理措施
(B)整改措施
(C)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
(D)环境保护措施
12.《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 )。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评价内容非常必要。
(A)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依法限制新建能耗物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
(B)预防为主
(C)节能减排
(D)依法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13.环境影响评价要根据( )的实际情况及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析情况,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和满足指标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
(A)国家和地方总量控制要求和区域总量控制
(B)环境污染物种类的变化
(C)污染物排放总量
(D)有毒有害物质总量
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纳入( )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所在地区
15.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应从建设项目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环境影响,以( ),估算建设项目所引起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建设项目的费用一效益分析中,作为判断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依据之一。
(A)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B)定性描述
(C)定量分析
(D)定性分析
16.对于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从( )进行比选。
(A)环境保护角度
(B)经济效益
(C)环境防护措施
(D)依法行政
17.对于不同比选方案,必要时应根据建设项目( )进行同等深度的评价。
(A)建设阶段
(B)施工阶段
(C)进展阶段
(D)运行阶段
18.在方案比选时,若给出推荐方案,要结合比选结果提出( )。
(A)整改措施
(B)环境保护方案
(C)环境评价的结果
(D)优化调整建议
19.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明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社会环境影响( )的变化情况,提出降低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A)评价因子
(B)危险因素
(C)社会变化因素
(D)评价标准
20.环境风险评价中应根据建设项目( ),给出环境风险评估后果、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从环境风险角度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出具体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A)环境影响因素
(B)环境风险识别、分析情况
(C)环境保护措施
(D)环境敏感程度
21.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中应明确( )。
(A)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具体环境保护措施
(B)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C)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范围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具体影响范围
2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中,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 )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
(A)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
(B)评价因子影响
(C)污染源的分类
(D)大气环境气候条件
23.对于大气一级评价项目,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规定,其现状监测不得少于二期,其监测季节分别为( )。
(A)夏季、冬季
(B)夏季、秋季
(C)春季、夏季
(D)春季、秋季
2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 )的共同影响。
(A)气象条件
(B)污染源
(C)气候条件
(D)评价范围
25.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需要分析的因素是( )。
(A)超标
(B)超标程度
(C)超标位置
(D)超标范围
26.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 ),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A)最大浓度
(B)最大持续发生时间
(C)最大浓度发生时间
(D)最大持续浓度值
27.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一生态影响类》,生态影响调查的现场勘察时,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应基本能覆盖建设项目所涉及区域的( )以上。
(A)90%
(B)80%
(C)70%
(D)60%
2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 )要求。
(A)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B)有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C)无组织排放平均浓度值
(D)有组织排放平均浓度值
29.根据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
(A)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评价范围
(B)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措施
(C)评价分析方案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D)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3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 )。
(A)污染物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排放源排放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有规划的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31.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等于( )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A)30
(B)40
(C)50
(D)60
32.机场周围区域受飞机通过(起飞、降落、低空飞越)噪声环境影响的评价量为( )。
(A)A计权声功率级
(B)最大A声级(Lmax)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
(D)等效连续A声级
33.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34.TSP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μm的颗粒物。
(A)40
(B)60
(C)80
(D)100
35.PM10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μm的颗粒物。
(A)小于等于
(B)大于
(C)等于
(D)大于等于
36.Pb是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TSP)中的( )。
(A)化学物品
(B)含铅污染物
(C)铅
(D)铅及其化合物
37.为保证生态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生态影响评价制图的工作精度一般不低于( )。
(A)工程可靠性研究制图精度
(B)工程可行性研究制图精度
(C)工程时效性研究制图精度
(D)工程恢复性研究制图精度
38.应采取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确保全面、客观地反映监测结果。所有有效数据均应( ),不得选择性地舍弃不利数据以及人为干预监测和评价结果。
(A)参加统计
(B)参加评价
(C)参加统计和评价
(D)参加数据分析
39.排气筒高度除须遵守相关表中列出的排放速率标准值外,还应高出周围( )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A)200
(B)250
(C)300
(D)350
40.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 )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大于等于
41.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 )m。
(A)10
(B)15
(C)20
(D)25
42.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 )采样计平均值。
(A)1h
(B)1.5h
(C)2h
(D)2.5h
43.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44.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A)低于或等于
(B)高于
(C)高于或等于
(D)接近
45.各种工业炉窑烟囱(或排气筒)最低允许高度为( )m。
(A)5
(B)10
(C)15
(D)20
46.“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中的臭气浓度的单位是( )。
(A)mg/L
(B)mg/m3
(C)无量纲
(D)kg/h
47.以下开发建设活动,应按照《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是( )
(A)建设60万t/a甲醇厂
(B)建设商务中心
(C)建设铜冶炼厂
(D)建设保税区
48.在河流简化时,若河流的断面宽深比大于等于( ),可视为矩形河流。
(A)15
(B)20
(C)25
(D)30
49.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关于排污口的建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禁止新建排污口
(B)已在保护区内的企业可新建排污口
(C)能够达标排放的废水可新建排污口
(D)经当地政府批准后可新建排污口
50.在注人海湾的河流中,大河及评价等级为( )级的中河应考虑其对海湾流场和水质的影响。
(A)一
(B)二
(C)一和二
(D)三
51.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预测和评价( )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A)该规划方案
(B)不同规划方案(不包括替代方案)
(C)主要规划方案
(D)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
52.河流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 )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A)2%
(B)5%
(C)6%
(D)10%
53.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均应进行( )不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
(A)施工期
(B)运行期
(C)服务期满后
(D)各生产阶段
54.评价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所采用的水质标准应与( )相同。
(A)环境影响评价
(B)环境现状评价
(C)环境预测评价
(D)环境结果评价
55.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 )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A)补充项目
(B)特定项目
(C)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
(D)常规项目
56.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 ),选取相应类别标准,进行单因子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
(A)应实现的水域质量功能
(B)应实现的水域功能效果
(C)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
(D)应实现的水域范围大小
57.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总氮的监测分析方法是( )。
(A)电化学探头法
(B)稀释与接种法
(C)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D)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58.工业污水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 )采样一次。
(A)2h
(B)4h
(C)5h
(D)6h
59.按评价中所确定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对污染源进行等标污染负荷比计算:将累计等标污染负荷比大于( )的污染源(或污染物)定为评价区的主要污染源(或主要污染物);通过等标污染负荷比分析,列表给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因子,并附污染源分布图。
(A)60%
(B)70%
(C)75%
(D)80%
60.I类建设项目,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方案或多个排污方案等所引起的( )应分别进行预测,同时给出污染物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两种工况的预测结果。
(A)大气环境变化
(B)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
(C)环境水质变化
(D)污染源变化
6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I类建设项目的地下水水质影响评价,可采用( )进行评价。
(A)类比法
(B)标准指数法
(C)数值分析法
(D)对比分析法
62.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其导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时,可采用预测水位与现状调查水位相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过程中,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时,对水位不能恢复、持续下降的疏干漏斗,采用( )进行评价。
(A)中心水位降和水位下降速率
(B)水位下降
(C)水位下降规律
(D)中心水位点流速
63.评价Ⅱ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水头)影响时,应依据地下水资源( )的原则,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出现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类型、性质及其影响的范围特征和程度等。
(A)补采平衡
(B)水质平衡
(C)水域平衡
(D)水质平衡
64.地下水保护措施与对策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按照( )、突出饮用水安全的原则确定。
(A)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
(B)水土平衡
(C)一水多用
(D)补采平衡
65.改、扩建项目还应针对现有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水质污染问题,提出( )的对策和措施。
(A)补采平衡
(B)源头控制
(C)分区防治
(D)以新带老
66.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为判定下列污染物是否达标,可在排污单位总排放口采样的是( )。
(A)苯并[a]芘
(B)六价铬
(C)总铜
(D)总镉
67.环境监测方案中的监测计划一般不应包括( )。
(A)监测井点布置
(B)取样深度
(C)监测的水质项目
(D)监测次数
68.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制度应包括( )、程序及频次等,特别应提出污染事故的报告要求。
(A)报告的方式
(B)报告时间
(C)报告内容
(D)报告层级
69.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以商业金融为主的区域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 )。
(A)50dB、35dB
(B)50dB、40dB
(C)50dB、45dB
(D)60dB、50dB
70.地下水质量划分为( )类。
(A)2
(B)3
(C)4
(D)5
71.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评价方法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 )两种。
(A)综合评价
(B)多项组分评价
(C)复合法评价
(D)单一组分评价
72.边界噪声评价量在新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时,需对改扩建建设项目以( )与受到现有工程影响的边界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
(A)工程噪声贡献值
(B)噪声强度
(C)噪声性质
(D)噪声种类
73.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声级超过环境噪声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 )dB(A)。
(A)10
(B)15
(C)20
(D)25
74.环境噪声监测点在一般户外时,距离任何反射物(地面除外)至少( )m外测量,距地面高度( )m以上。
(A)2,0.8
(B)3.5,1.2
(C)2,1.2
(D)3.5,0.8
75.位于乡村的康复疗养区执行( )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A)0
(B)1
(C)2
(D)3
76.夜间频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 )dB(A)。
(A)8
(B)10
(C)12
(D)15
77.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测点位置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测点选在工业企业厂界外( )m、高度( )m以上的位置。
(A)1.5,1.2
(B)1,1.5
(C)1,1.2
(D)1.5,1.2
78.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值相差大于( )dB(A)时,噪声测量值不作修正。
(A)5
(B)10
(C)15
(D)20
79.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处无法进行噪声测量或测量的结果不能如实反映其对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影响程度的情况下,噪声测量应在可能受影响的敏感建筑物窗外( )m处进行。
(A)1
(B)1.2
(C)1.5
(D)2
80.下列选项中不适用于稳态数值解水质模式连续恒定点源排污的水质影响预测的是( )
(A)非矩形河流
(B)水深变化较大的湖(库)
(C)海湾水域
(D)矩形河流
81.根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每日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昼间不允许超过标准值( ),夜间不超过( )。
(A)5dB、3dB
(B)15dB、10dB
(C)10dB、3dB
(D)15dB、5dB
82.通常所说的环境容量是指在确定的环境目标值下,区域环境所能够容纳的污染物最 大允许( )。
(A)容许量
(B)排放量
(C)浓度值
(D)数量值
83.( )类似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它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总体设计和行动指南,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技术依据,也是检查报告书内容和质量的判定标准。
(A)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B)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C)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D)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8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基本内容中不包括( )。
(A)开发区规划简介
(B)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C)规划方案分析图
(D)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85.在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的编制中,各专题工作的实施方案一般应包括该专题的主要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及参数的选择、评价所用资料和数据来源等。
(A)分析数学模型
(B)拟采用的计算模式
(C)评价形式
(D)计算方法
86.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 )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km2)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A)区外环境
(B)区内环境
(C)区域环境
(D)环境影响因素
87.影响网络法则是将影响中的对经济行为与环境因子进行的综合分类以及( )中对高层次影响的清晰的追踪描述结合起来,最后形成一个包含经济行为、环境因子和影响联系这三个评价因子的网络。
(A)分析法则
(B)因果网络法
(C)因果分析法
(D)类比分析法
88.可以将开发区规划中的各时期的环境状况和规划阶段目标在GIS中可视地表达,还可进行查询检索,其( )及其与模型(环境预测模型或决策分析模型)技术的结合可在多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A)区域分析
(B)因果网络功能
(C)空间思维分析
(D)空间分析功能
89.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开发区、( )以及开发建设直接涉及的区域(或设施)。
(A)开发区周边地域
(B)开发区周边环境
(C)开发区地域范围
(D)开发区地域环境
90.评价专题的主要评价工作内容包括调查水文地质基本状况和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状况、( )和选择预防对策和措施。
(A)识别分析影响因子
(B)评价因子的筛选
(C)识别影响途径
(D)区域周边地域的影响因素
不定项选择题---为题目类型
91.我国的环境标准按照内容和性质分有(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分析方法标准
(D)标准样品标准
9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关于生态影响评价工作范围的确定原则,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影响评价仅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
(B)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
(C)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可以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为参照边界
(D)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可以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93.西北荒漠化地区某新建高速公路穿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路线,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有( )。
(A)动物通道有效性的监测计划
(B)高速公路两侧防沙治沙工程方案
(C)生态保护工程分标与招投标原则要求
(D)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94.下列关于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原则,说法正确的有( )。
(A)地面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与影响预测范围不一定相同
(B)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均应进行各生产阶段不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应有重点
(C)所有预测点在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取水口附近等应作为重点
(D)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应作为重点
95.特征水质参数的选择应根据( )选定。
(A)地理条件
(B)水域类别
(C)评价等级
(D)建设项目特点
96.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其中,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方法是( )。
(A)分析方法
(B)测定方法
(C)采样方法
(D)评价方法
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 )。
(A)一般性原则
(B)内容
(C)工作程序
(D)方法及要求
98.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包括( )。
(A)现场调查
(B)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C)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D)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99.下列不属于河流的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是( )。
(A)流量
(B)弯曲系数
(C)潮差
(D)水温分层
100.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 )。
(A)作进一步的工程分析
(B)进行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
(C)开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D)根据污染源强和环境现状资料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开展公众意见调查
101.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包括( )。
(A)依法评价原则
(B)早期介入原则
(C)完整性原则
(D)广泛参与原则
102.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 ),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
(A)发展规划
(B)环境保护规划
(C)环境功能区划
(D)生态功能区划分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103.影响识别应明确建设项目在( )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
(A)施工过程
(B)生产运行
(C)服务期满后
(D)生产期间
104.建设项目中的污染物排放特点包括( )。
(A)污染物种类
(B)污染物性质
(C)污染物排放量
(D)污染物的排放方式
105.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主要包括( )。
(A)自然环境条件和特点
(B)环境敏感程度
(C)环境质量现状
(D)生态系统功能与特点
106.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其环境要素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 )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A)环境敏感程度
(B)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
(C)其他特殊要求
(D)污染物排放总量
107.公众意见调查中给出采取的( )的环境影响信息、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主要意见、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等。
(A)调查方式
(B)调查对象
(C)建设项目
(D)环境保护方案
108.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 )等类别。
(A)点源
(B)面源
(C)线源
(D)体源
109.监测布点要求:监测点设置应根据( ),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A)项目的规模和性质
(B)结合地形复杂性
(C)污染源
(D)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
110.大气环境评价中的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 )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
(A)公正
(B)全面
(C)客观
(D)真实
11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依据是根据建设项目的( )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A)污水排放量
(B)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C)受纳水域的规模
(D)水质要求
112.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 )。
(A)持久性污染物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酸和碱
(D)热污染
11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与( )相结合的原则。
(A)类比考察相结合
(B)现状监测
(C)长期动态资料分析
(D)环境评价范围
11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 ),必要时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A)环境保护目标
(B)敏感区域
(C)环境保护范围
(D)环境评价对象
115.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 )。
(A)生活污水
(B)工业污染源
(C)生活污染源
(D)农业污染源
1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和基本要求、( )等。
(A)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B)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C)噪声防治对策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声环境评价要求
117.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可分为( )两个时段评价。
(A)施工期
(B)建设期
(C)服务期满后
(D)运行期
118.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是( )。
(A)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B)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C)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口数量
(D)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程序
119.生态现状调查是生态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调查的内容和指标应能反映评价工作范围内( )的主要生态问题。
(A)生态背景特征
(B)现存
(C)环境特征
(D)环境性质
120.开放性强的景观组织可以增强( ),景观生态学方法既可以用于生态现状评价,也可以用于生境变化预测,目前是国内外生态影响评价学术领域中较先进的方法。
(A)抵抗力
(B)恢复力
(C)学习力
(D)动力
答案地址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