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为题目类型
1.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的( )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A)有害物质和因素
(B)控制标准
(C)环境监测
(D)检测方法
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环境中的( )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A)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
(B)有害物质和因素
(C)有害因素和产生污染物的来源
(D)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物的来源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要( )国家排放标准,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A)优于
(B)严于
(C)低于
(D)较低于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由( )和( )组成的。
(A)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B)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建设项目环境质量评价技术导则
(C)规划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D)环境影响污染物排放评价,建设项目环境样品标准评价技术导则
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总纲、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
(A)行业规划
(B)地方标准
(C)行业标准
(D)区域标准
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应将( )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
(A)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
(B)工程预测的运行近期时段
(C)工程预测的运行中期时段
(D)工程预测的运行远期时段
7.因采用不同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所得监测数据发生争议时,由( )裁定,或者指定采用一种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进行复测。
(A)省级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B)市级行政主管部门
(C)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8.排污口和污染物处理、处置场所的图形标志,执行( )。
(A)统一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标准
(B)国家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标准
(C)法定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标准
(D)常用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标准
9.进行生态和环境质量影响评价时,执行有关( )。
(A)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规范
(B)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
(C)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D)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总纲
10.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 )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A)国家
(B)地区
(C)省级
(D)市级
11.不属于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基本要求的是( )。
(A)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性质
(B)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
(C)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
(D)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1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方法不包括( )。
(A)类比分析
(B)实测法
(C)实验法
(D)现场调研
1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某改建的中型建设项目,其所在声环境功能区是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 )进行工作。
(A)一级评价
(B)二级评价
(C)三级评价
(D)二级或三级评价
14.不属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常见方法是( )。
(A)数学模型法
(B)收集资料法
(C)现场调查法
(D)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15.不属于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的是( )。
(A)数学模式法
(B)化学模型法
(C)类比分析法
(D)专业判断法
1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需要实测,是( )评价的基本要求。
(A)一级
(B)二级
(C)一级和二级
(D)三级
17.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对于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 )个。
(A)6
(B)8
(C)10
(D)12
1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和体现( )的战略防御手段,在建设项目选址、合理布局、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的控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A)预防为主
(B)环境保护
(C)安全第一
(D)经济效益
19.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A)30
(B)40
(C)50
(D)60
20.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 )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 )个月以上。
(A)1年,1
(B)1年,2
(C)2年,1
(D)2年,2
21.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 )单独统计。
(A)强风频率
(B)静风频率
(C)弱风频率
(D)台风频率
22.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 )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A)10
(B)15
(C)20
(D)30
23.在模式计算中,若给静风风速赋一固定值,应同时分配静风一个( )。
(A)风速
(B)风量
(C)风
(D)风频
24.在主导风向中,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 )左右,对于以( )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
(A)30°,16
(B)30°,14
(C)30°,14
(D)30°,16
25.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 )。
(A)小于30%
(B)大于等于30%
(C)大于30%
(D)等于30%
26.在大气环境评价中,预测因子应根据( )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A)气象条件
(B)气候条件
(C)环境因素
(D)评价因子
27.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需要考虑因素是( )。
(A)污染源的排放高度
(B)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
(C)地理环境
(D)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
2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中的计算点不包括( )。
(A)环境空气敏感区
(B)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C)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D)环境气象条件范围值
29.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 ),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
(A)分辨率
(B)清晰度
(C)面积点
(D)精确度
30.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 )m。
(A)40
(B)45
(C)50
(D)55
31.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 )计算。
(A)逐时或逐次
(B)逐日或逐次
(C)逐日
(D)逐日或逐时
32.选择( )(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 )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
(A)污染最严重的,各环境污染值最大
(B)污染最严重的,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
(C)污染源最大,各环境污染值最大
(D)污染源最大,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
33.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 )进行合理选择。
(A)评价方法
(B)预测网格点的设置
(C)评价对象
(D)预测网格点的规划
34.一级评价项目预测时,对于施工期超过( )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35.排放方案分( )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报告所提出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方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进行选择。
(A)工程设计报告
(B)可行性设计研究
(C)环境评价报告
(D)环境推荐报告
36.选择预测模式时,应结合模式的( )和( )进行合理选择。
(A)适用范围,对参数的要求
(B)适用范围,评价因子
(C)评价范围,对参数的要求
(D)评价范围,评价因子
37.推荐模式清单不包括( )。
(A)估算模式
(B)进一步预测模式
(C)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D)大气环境气象分析
38.自然通风锅炉是利用烟囱内、外温度不同所产生的( ),将空气吸人炉膛参与燃烧,把燃烧产物排向大气的一种通风方式。
(A)风力梯度
(B)风力差
(C)温度差
(D)压力差
3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 )规定了锅炉烟气中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的排放限值。
(A)年限
(B)月限
(C)期限
(D)时长
40.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一级,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 )取得,并给出相应的条件。
(A)类比分析
(B)类比测量
(C)系统分析
(D)引用已有的数据
4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在噪声超标原因分析时,对于通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的路段,还应分析( )是否符合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防噪声距离。
(A)建设项目与敏感目标间的距离
(B)建设项目与交通线路的距离
(C)建设项目与工业区的距离
(D)建设项目与商业建筑的距离
42.锅炉房装机总容量大于28MW(40t/h)时,其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 )m。
(A)30
(B)40
(C)45
(D)50
43.燃气、燃轻柴油、煤油锅炉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 )m。
(A)6
(B)8
(C)10
(D)12
44.下列锅炉适用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的是( )。
(A)以生活垃圾为燃料的锅炉
(B)以危险废物为燃料的锅炉
(C)有机热载体锅炉
(D)单台出力80t/h燃煤蒸汽锅炉
45.某机械加工(非精密加工)工业园区占地5km2,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可不纳入该工业园区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A)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B)集中供热厂的热量排放情况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C)工艺尾气排放方式、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控制措施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D)区外环境主要污染源对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46.在湖泊、水库中取样位置的布设上,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 )布设的方法。
(A)放射线
(B)直线
(C)断面方向
(D)断面垂线方向
47.大、中型湖泊与水库,其水深布设水质取样点在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 )m处,但距湖库底不应小于0.5m。
(A)0.2
(B)0.5
(C)0.8
(D)1
48.海湾水质取样位置的设置主要考虑( )、评价工作等级,一般按照一定的水域面积布设水质取样位置。
(A)污水排放地域
(B)污水排放量
(C)污水排方式
(D)污水排放频率
49.在海湾中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上应尽量覆盖相应( )的调查范围,并且切实反映海湾的水质和水文特点。
(A)评价方法
(B)评价等级
(C)水域
(D)水域污染物
50.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预测方法不包括( )。
(A)数学模式法
(B)物理模型法
(C)类比分析法
(D)非专业判断法
51.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原则上一般划分为几个阶段,但不包括( )。
(A)施工期
(B)建设期
(C)运行期
(D)服务期满后
52.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和当地环保要求,个别建设项目应预测( )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A)服务期满后
(B)建设期
(C)运行期
(D)施工期
53.预测水质参数筛选原则是按照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 )和确定建设项目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A)当地环境影响要求筛选
(B)当地环保要求筛选
(C)当地大气环境条件筛选
(D)当地气象条件筛选
54.水质参数选择原则不包括( )。
(A)根据建设项目特点
(B)水域类别
(C)评价范围
(D)评价等级
55.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区域环境保护对策包括对开发区规划目标、规划布局、总体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整方案。下列关于调整方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开发区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选址的大规模、大范围调整
(B)规模调整包括经济规模、土地开发规模、资源利用规模的调整
(C)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外部环境影响时,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区外环境污染控制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
(D)一般情况下,开发区边界应与外部较敏感地域保持一定的空间防护距离
56.环境标准体系不包括( )。
(A)国家环境标准
(B)地方环境标准
(C)环境保护部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57.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方法中不包括( )。
(A)分析法
(B)测定法
(C)采样法
(D)检测法
5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对于异地搬迁建设项目,在工程分析时,需说明的内容中不包括( )。
(A)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
(B)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
(C)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
(D)异地搬迁的原因及与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59.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温廓线分析,但不需要分析( )。
(A)逆温层出现的频率
(B)逆温层出现的平均高度范围
(C)逆温层出现的高度
(D)逆温层出现的强度
60.一级评价项目预测时,预测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时不包括( )。
(A)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B)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
(C)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D)环境空气质量
61.取样断面上水质取样垂线设置时,若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应结合( ),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
(A)主流线的方向
(B)主流线的位置
(C)侧流线的位置
(D)侧流线的方向
62.在对地下水污染源调查过程中,对已有污染源调查资料的地区,一般可通过( )解决。
(A)现场调研
(B)数学分析
(C)群众参与
(D)搜集现有资料
63.对改、扩建工类建设项目,包气带污染调查取样深度一般在地面以下( )即可。
(A)15~70cm
(B)35~70cm
(C)25~80cm
(D)35~80cm
64.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 )选定。
(A)污染特征
(B)污染源性质
(C)污染半径
(D)污染物种类
65.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时,对于Ⅱ类建设项目应监测地下水水位,涉及可能造成( )的Ⅱ类建设项目,也应监测相应的地下水( )。
(A)土壤盐渍化,水质指标
(B)土壤盐渍化,水污染半径
(C)土壤沙化,污染源种类
(D)土壤沙化,水质指标
66.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 )为主。
(A)地表水
(B)含水层
(C)水质指标
(D)水文气候
67.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的监测井点布设中,对于I类和Ⅲ类改、扩建项目,当现有监测井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 )。
(A)现状监测井
(B)现状观测点
(C)临时监测井
(D)临时观测点
68.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 )倍以上。
(A)1
(B)2
(C)3
(D)4
69.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区域环评中,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 )水质标准要求,选择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
(A)建设单位上级部门提出的
(B)建设单位提出的
(C)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
(D)环评单位建议的
70.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时,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 )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 )个点/层。
(A)1,3
(B)1,4
(C)2,3
(D)2,4
71.评价级别为一级的工类和田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监测井(孔)点应进行( )取样。
(A)水质
(B)定深水质
(C)潜水层水质
(D)地表水
72.评价级别为一级的工类和Ⅲ类建设项目时,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大于( )m时,取3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分别在井水位以下( )m之内。
(A)20,1
(B)20,2
(C)25,1
(D)25,2
7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评价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对于新建项目,若有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 )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A)1
(B)2
(C)3
(D)4
74.地下水水质样品应采用( )或人工活塞闭合式与敞口式定深采样器进行采集。
(A)半自动式采样泵
(B)自动式采样泵
(C)手动式采样泵
(D)人工采样
75.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可能既受到( ),又受到建设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以及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
(A)现有声源影响
(B)其他声源影响
(C)无规则声源影响
(D)远距离影响
76.分析评价范围内现有主要( )、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等,明确主要声源分布。
(A)声源种类
(B)声源强度
(C)声源起源
(D)声源数量
77.建设项目噪声预测应掌握的基础资料包括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和( )、室外声波传播条件、气象参数及有关资料等。
(A)建设布局
(B)建筑布局
(C)声环境传播
(D)声源种类
78.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述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 )(以敏感区域或敏感点为主)。
(A)传播速度
(B)噪声强度
(C)噪声类型
(D)超标状况
79.户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有: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包括反射体引起的修正)、( )、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绿化林带以及气象条件引起的附加衰减等。
(A)对流辐射的衰减
(B)热辐射衰减
(C)屏障引起的衰减
(D)障碍物的屏蔽
80.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
(A)收集资料法
(B)现场调查法
(C)现场测量法
(D)类比法
81.在已有图件资料选择时,只有当图件资料的精度( )评价精度要求时,才能在本项目中直接引用。
(A)高于或相当于
(B)低于
(C)近似于
(D)较高于
82.在遥感信息源选择中,下列不属于图像分别率主要指标的是( )。
(A)空间分辨率
(B)波谱分辨率
(C)时间分辨率
(D)波形分辨率
83.制图比例决定着图上量测的精度和表示( )的详略程度。
(A)评价对象
(B)评价范围
(C)评价程度
(D)评价内容
8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色彩设置原则的是( )。
(A)天然色原则
(B)象征、涵义原则
(C)协调性原则
(D)互补性原则
8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级。
(A)1
(B)2
(C)3
(D)4
86.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粒径( )也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A)大于15μm
(B)小于15μm
(C)等于15μm
(D)小于等于15μm
87.我国颁布的第一个适用于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是( )。
(A)《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B)《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
(C)《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88.开发区的规划方案一般是由( )作出的,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对规划方案从环境影响的角度作出分析和评价。
(A)建设单位委托规划设计部门
(B)环保部门规划设计
(C)国家环境保护规划部门
(D)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89.土壤微生物数量或土壤酶活性强度历来被视为( )或肥力的主要依据。
(A)分析土壤活性
(B)评价土壤活性
(C)土地活性高低
(D)土壤指数
90.环境问题的识别应根据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并结合( )进行。
(A)区域环境现状
(B)环境评价结果
(C)环境有害因素分析
(D)环境评价报告书
不定项选择题---为题目类型
91.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 )两种形式。
(A)环境要素
(B)专题
(C)环境风险评价
(D)行业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92.国家环境标准分为( )标准。
(A)规范性
(B)强制性
(C)推荐性
(D)可行性
93.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 )排放标准。
(A)跨行业综合性
(B)行业性
(C)国家性
(D)地方性
94.( )的建设项目应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
(A)建设周期长
(B)施工周期长
(C)服务周期长
(D)影响范围广
95.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应设置( )等影响专题。
(A)施工期
(B)环境敏感区
(C)珍稀动植物
(D)社会
9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总则中,应包括( )等内容。
(A)编制依据
(B)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C)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
(D)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97.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给出( ),并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或评价指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A)预测时段
(B)预测内容
(C)预测范围
(D)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
98.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附录和附件中,将建设项目( )等必要的有关文件、资料附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后。
(A)依据文件
(B)评价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批复文件
(C)引用文献资料
(D)原燃料品质
99.工业炉窑是指在工业生产中用燃料燃烧或电能转换产生的热量,将物料或工件进行冶炼、( )等工序的热工设备。
(A)焙烧
(B)烧结
(C)熔化
(D)加热
100.《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在一类区内,除( )临时用沥青加热炉外,禁止新建各种工业炉窑,原有的工业炉窑改建时不得增加污染负荷。
(A)企业
(B)市政
(C)建筑施工
(D)矿山
101.《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除( )外使用固体、液体、气体燃料和电加热的工业炉窑的管理,以及工业炉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
(A)炼焦炉
(B)煤炼油
(C)焚烧炉
(D)水泥工业
102.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1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厂界环境噪声昼夜排放限值分别是( )。
(A)50dB、40dB
(B)65dB、55dB
(C)55dB、45dB
(D)60dB、50Db
103.下列有关于《固体废物鉴别标准一通则》规定的内容,正确的是( )。
(A)依据产生来源的固体废物鉴别标准
(B)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的固体废物鉴别标准
(C)不作为固体废物管理的物质
(D)不作为液态废物管理的物质
104.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分类中,1类土壤主要适用于( )。
(A)果园
(B)林地
(C)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
(D)蔬菜地
105.湖泊与水库的简化时,可以将湖泊、水库简化为( )。
(A)大湖(库)
(B)小湖(库)
(C)分层湖(库)
(D)小型湖泊
106.水质数学模式的选用主要考虑( )、污染物的性质及水质分布状态、评价等级要求等方面。
(A)水体类型
(B)排污状况
(C)环境水文条件
(D)水力学特征
10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按年限规定了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 )。
(A)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B)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
(C)最高允许排放量
(D)部分行业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种类
108.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应根据( )进行。
(A)水文气候条件
(B)水文地质条件
(C)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结果
(D)环境水污染物种类调查结果
109.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均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特征与环境特征,结合( ),应以拟建项目对地下水水质、水位、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重点。
(A)当地环境功能
(B)环保要求确定
(C)当地大气环境
(D)环境最高许可浓度值
110.下列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B)一级标准是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护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C)二级标准是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D)某铁矿附近的农田土壤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111.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包括( )。
(A)数学模型法
(B)类比预测法
(C)现场调研
(D)搜集资料
112.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三级评价可采用( )。
(A)回归分析
(B)趋势外推
(C)时序分析
(D)类比预测法
11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预测时,应先进行( )。
(A)参数识别
(B)筛选参数
(C)评价因子
(D)模型验证
114.污染源概化包括( )的概化。
(A)排放方向
(B)排放形式
(C)排放规律
(D)排放口确定
115.下列关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适用范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行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
(B)本标准的部分规定也适用于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的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运行
(C)本标准适用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所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
(D)本标准适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监督管理
116.利用污水回灌、污水排放、有害废弃物(城市垃圾、工业废渣、核废料等)的堆放和地下处置,必须经过环境地质( ),征得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施行。
(A)可行性论证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影响分析
(D)环境水分析
117.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四方面的分析,包括( )。
(A)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B)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原因
(C)分析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备布局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
(D)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措施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
118.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做到文字简洁、( )、结论清晰明确。
(A)图文并茂
(B)数据详实
(C)论点明确
(D)论据充分
119.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中,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包括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
(A)污染物排放
(B)控制现状
(C)污染物种类
(D)污染物数量
120.在开发区规划方案放在区域发展的层次上进行合理性分析上,突出开发区( )的合理性。
(A)总体发展目标
(B)布局
(C)环境功能区划
(D)环境污染源分析
答案地址
点击查看答案